景順研究:面對全球分化和政策不確定性,主權投資者傾向於主動型管理,對中國市場的興趣升溫
|
香港,2025年7月14日 – 第十三份年度《景順全球主權資產管理研究》(鏈接)顯示,政治因素和政策決策已成為投資策略的核心驅動因素,促使主權投資者從根本上重新評估投資組合構建及風險管理。
儘管地緣政治緊張局勢(88%)和通脹壓力(64%)仍是主權財富基金及各國央行面臨的主要短期風險,但59%的受訪者表示,對金融市場過度波動的擔憂有所加劇,遠遠高於2024年的28%。近90%的受訪者認為地緣政治競爭將是引發波動的主要因素,而85%的受訪者預計保護主義政策將令已發展經濟體的通脹於更長時期內保持高企。最值得注意的是,62%的受訪者現時認為去全球化對投資回報構成重大威脅。
景順亞洲(日本除外)行政總裁Martin Franc表示:「自我們開展這項研究以來,全球政治形勢加劇緊張,這令過去主要受經濟因素及分析影響的投資決策變得更加複雜而且不確定。在此情況下,特別是對於著重長線的投資者而言,要建立一個在不同市場週期都能表現出色的投資計劃,風險緩解及投資組合的穩健至關重要。」
景順的此項研究是主權投資者活動的領先指標,研究匯集包括首席投資總監、各資產類別主管及投資組合策略師在内的141位高級投資專家的見解,他們分別來自83隻主權財富基金及58家央行,旗下管理的資產總額達27萬億美元。*
主動型策略成為比肩基礎被動型持倉的關注焦點
研究發現,投資組合構建的其中一個關鍵轉變是受訪者更多地採用主動型策略。主權財富基金的投資組合平均70%以上採用固定收益及股票的主動型策略。調查顯示,52%的主權財富基金計劃在未來兩年增加主動型股票持倉,47%則計劃增持主動型固定收益持倉。這一轉向在大型機構中最為明顯,在資產管理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的主權財富基金中,有75%在過去兩年已轉向更主動的股票策略,而在中型基金及小型基金中,這個比例分別為43%和36%。
儘管被動型策略仍可繼續提供效率和規模效益,但在日益分化的格局中,主動型方法正被用於解決指數集中風險、應對區域分散以及增強情境韌性。
重新調整中國市場與新興市場
新興市場仍是主權財富基金的戰略重點,但組合內部的優先次序正在發生轉變,主權財富基金正採取更加精挑細選的投資方法,且對中國市場的興趣明顯回升。
在受訪者的首選新興市場投資重點中,59%的受訪者將中國列爲高度或中度優先市場,位列第二。這是自2024年以來的重大轉變,可能表明投資者對中國市場進行單獨配置,與更廣泛的新興市場分開。
大多數受訪者(59%)預計未來五年將增加對中國的配置,其中亞太區主權財富基金的比例為88%,北美主權財富基金的比例為73%。主權財富基金認為,具吸引力的當地回報(71%)、多元化效益(63%)及擴大外國投資者市場准入(45%)是配置中國資產的驅動因素。中國最具吸引力的投資領域是數碼科技和軟件(89%)、先進製造和自動化(70%)以及潔淨能源和綠色科技(70%)。
受訪者普遍對中國的創新能力持樂觀態度,對更廣泛的經濟轉型的看法不一。值得注意的是, 78%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科技及創新領域將具有全球競爭力,而認為中國將成功從出口導向型經濟轉向消費導向型經濟的受訪者比例為48%。
Martin Franc表示:「市場逐漸形成共識,中國蘊藏著獨特且具有吸引力的機會,尤其是與中國不斷發展的科技生態系統相關的機會。中國在主要科技領域的創新領導力越來越令人信服,吸引投資者爭相投資。有利的政策和具競爭力的國內市場,讓創新技術得以迅速擴展並獲得競爭優勢,全球投資者正將中國投資視為其資產配置的支柱,以實現其投資組合目標。」
固定收益重新成為優先投資選擇,私募信貸發揮多元化作用
受地緣政治變化及利率正常化的雙重影響,傳統的投資組合建構模型正被重新審視,許多主權財富基金轉向採取更具動態的投資組合方法,包括提高資產配置靈活性、強化流動性管理及加大使用另類投資工具。於此情況下,固定收益重新成為主權財富基金投資組合的焦點,成為第二大受青睞的資產類別,僅次於基建投資。按淨值計,24%的主權財富基金計劃於未來12個月增持固定收益。
雖然利率正常化及孳息率上升推動對這一復蘇起到推動作用,但亦是因為固定收益自身可發揮更廣泛的作用,既能用作流動性管理工具,又能作為靈活的回報來源,增強投資組合的穩健。隨著私募市場配置增加,投資組合的流動性正變得更不足,令流動性管理成為一個關鍵的策略重點。因此,近60%的主權財富基金報告中稱正在使用正式的流動性框架,其投資組合固定收益部分的部署專門用於抵銷私募市場持倉的流動性不足。
與此同時,在主權財富基金中,私募信貸繼續保持增長勢頭。透過直接投資或共同投資涉足私募信貸的佔比從2024年的30%上升至2025年的44%,而且50%的主權財富基金計劃於未來一年提高私募信貸的配置。
投資興趣日益增加反映了投資者進一步重新思考多元化投資,因為在利率上升及通脹升溫的環境下,傳統的股票-債券相關性減弱。主權投資者正轉向私募信貸,以部署浮息持倉、構建定制化交易結構,並尋求與公開市場相關性較低的回報。
Martin Franc補充:「在這種多變的環境下,固定收益及私募市場持倉在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聚焦於靈活性、流動性及浮動利率敞口,同時對非流動性另類投資採取策略性方法。雖然與前幾年相比變化不大,但投資組合調整主要著重解決存續期風險及重新評估被動型策略,特別是在超低利率時代走向終結之際。」
央行穩健性及黃金的防守作用
因應不斷加劇的地緣政治不穩定及財政不明朗因素,各大央行正在加強儲備管理框架。近三分之二(64%)的央行計劃於未來兩年增加儲備,比例高於2024年的53%,同時53%的央行計劃進一步將投資組合多元化,略高於2024年的52%。
黃金於此方面繼續發揮著關鍵作用,47%的央行預計將於未來三年增加黃金配置。作為一種政治上中立的價值儲存手段,黃金日益被視作一種策略性對沖工具,用於對沖美國債務水平上升、貨幣儲備武器化及全球分化等風險。
雖然多元化仍是大多數央行的長期優先事項,但以另一種貨幣取代美元成為儲備貨幣的願景仍很遙遠。在2024年,54%的央行認為,要出現可靠的美元替代品,需要超過二十年的時間;而2025年,此比例升至78%。受訪者普遍認同,全球金融體系仍在很大程度上以美元為中心,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太可能發生重大變化。
持續探索數碼資產
在機構投資者眼中,數碼資產不再是小眾主題。今年的研究顯示,與2022年的7%相比,直接投資於數碼資產的主權財富基金數目(11%)增幅雖小,但值得關注。最常配置的地區為中東(22%)、亞太地區(18%)及北美(16%),而在歐洲、拉丁美洲及非洲,配置比重為0%。
這項研究的意外發現是,部分主權財富基金對穩定幣的興趣日漸濃厚,特別是新興市場的主權財富基金。由於其價格穩定性及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潛力,相比於傳統的加密貨幣,穩定幣被認為更具有融合性。